所属科目:
动物界 »
脊索动物门 »
鸟纲 »
今鸟亚纲 »
雀形目 »
鸣禽亚目 »
鹎科 »
名字:黑短脚鹎
学名: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杨德华:1985: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头颈黑色或白色;其余体羽纯黑或黑灰;腹部有时灰白;嘴和脚均红。
形态 (H. m. perniger,采自海南岛)
雄性成鸟:前额、头顶、头侧及耳羽黑色;上体从背部至尾下覆羽均黑色;以上各羽边缘均带蓝绿色光泽。翼上覆羽与背部同色;初级飞羽、次级飞羽除内侧边缘呈灰褐色外均黑褐色。下体自喉至尾下覆羽与背同,但腹部羽毛及尾下覆羽略带暗褐色,羽缘蓝绿色光泽不明显,有时缀以白色羽缘;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,羽缘略带绿辉;飞羽和尾羽的下面均灰黑色。秋初标本较冬羽更具光泽。
雌性成鸟和雄性成鸟相似,但下体较雄鸟略多褐色;腹部和尾下覆羽的羽缘有时缀以白色。
虹膜黑褐色;嘴鲜红色;脚橙红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匡邦郁:1985:生物学描述
生态 栖于海拔500—1,000米的山林高大乔木上,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徙现象。在云南玉龙山夏季可分布于海拔2,500—3,000米的高山地带。冬季常集聚为大群,数十只乃至上百只,活动于海拔较低的平原或河谷地带并越冬。繁殖时则分散成对生活在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。多在树冠上不停地飞翔,很少到地面活动。鸣声喧噪而响亮,叫声似“whit-la,Glee-eer”。鸣声多变,普通鸣声是拉长的鼻音“weenk”。
关于黑鹎的食性,据郑作新等(1957)在湖南剖验8只鸟胃结果,其中两胃中全部为鞘翅目昆虫,一胃纯为植物,其余5胃中兼有动、植物质;1957年10月采自广州附近的6只鸟胃,其中一胃内全为蜜蜂,其余5胃则含有榕树果和鞘翅目昆虫等。1956年4、5、6月间,在云南南部采的5只鸟胃,两胃中全为植物种皮及碎片,其余2胃兼有一些昆虫。在云南东北部永善,于冬季采的4胃中,3胃内纯系乌柏种子,另1胃内主要为乌柏种子,兼有少量的鞘翅目昆虫碎片。1964年在贵州获6胃,发现树果4次,蚂蚁1次,甲虫1次。结果表明,黑鸭与其它鹎科鸟类一样,都是杂食性,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
约在4—7月间繁殖。巢由青苔、粗草及树皮等物构成,内铺以松针及精细的软草,造成一个相当精致的杯状巢。造巢的材料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巢的内径为57毫米,深38毫米。常以蜘蛛网丝及草茎捆缚在高树的水平横枝上,离地面17米,或者更高。卵呈卵圆形,淡红色,上面布满紫色和暗紫色斑点或云石状斑纹。12枚卵的平均大小为27.2×19.4毫米。
据依万诺夫(1959)研究采自云南东南部和西双版纳的黑鹎标本,报道了5月6日在金平勐喇采的1只幼鸟,体重31克,刚出巢不久,尾羽刚出。6月2日采自屏边大围山的1只幼鸟,已能自由飞行,体重54克,翅长111毫米,已开始第二次换羽,不仅绒羽脱换,第九、十枚飞羽已换,第八枚尚未长成,大覆羽脱换已经开始,尾羽未换。10月在西双版纳所采的幼鸟,正将稚期羽毛换为第一次冬羽;一至四枚初级飞羽和大部分次级飞羽仍为旧羽,第五枚初级飞羽正在生长,第六至十枚已长成新羽,尾羽未换,但体羽大都已换。
杨德华:1985: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黑[短脚]鹎(H. madagascariensis)在中国原来分化为9个亚种(郑作新1976)。我们查看从云南维西沿澜沧江东向南至勐腊所采获的一系列标本中,可以看到 leucothorax 和 concolor 的中间类型的梯度变异。丽江鲁甸1♀,下体黑灰近似 leucothorax。勐腊易武1♀,头至后枕白色,枕部仍有3枚黑羽,颊部白羽与头部的白羽区被眼后黑羽所隔断;胸部羽毛中间较暗,边缘灰色形似鱼鳞,近似于 concolor。景东林街1♀,除额基和颏有少数白羽外,余部酷似 concolor。宁蒗、华坪、河口标本居于上述中间状态,故认为是 leucothorax 和 concolor 的杂交类型。stresemanni 不应单独成立亚种,应归于 leucotho-rax。对贡山标本的研究中,发现体羽全黑和尾下覆羽具白缘不是稳定性状,随年龄和季节有变化。因此,ambiens 应是 sinensis 的同物异名。
在检查一系列标本中,看到 leucocephalus 和 leucothorax 羽色变化繁杂、实与黑鹎年-龄、亚种间的杂交,产生杂交类型有关(详在各亚种描述)。
亚种分化 黑[短脚]鹎现分化为14个亚种,在中国有7个亚种。